1950年,志愿军战士潘天炎,因为肚子疼痛想要如厕,便去到了阵地周边解决生理需求。但是当潘天炎回到阵地的时候,却发现战友们都已经没了踪迹。 一场突如其来的肚子疼,让18岁的志愿军战士错过了撤退命令。当他解决完生理需求回到阵地,却发现空无一人,而美军正从四面八方涌来。这个来自湖北农村的小战士会如何面对这绝境?他接下来的选择,将创造一个让人震撼的军事奇迹。 潘天炎(1932-1973),湖北枝江人,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。潘天炎出生在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,幼时家境贫寒。1942年父亲被日寇抓去当苦力,在江口镇被打成重伤致死,不久母亲也因病去世。十岁就成了孤儿的潘天炎,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。 1949年,国民党抓壮丁时把潘天炎也抓了去。同年8月,他所在的国军部队被解放军击溃,潘天炎被解放军营长解救。看到解放军战士的精神面貌,这个瘦小的青年眼中闪烁着光芒,坚决要求加入解放军。虽然身体条件不合格,但他的坚持感动了部队领导,被破格录取为第38军112师334团2营6连9班的机枪副射手。 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潘天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。1951年1月,第四次战役打响,志愿军与"联合国军"在汉江一线展开激烈对峙。1951年1月28日,美军一个团在10多辆坦克的配合下,分两路进攻鼎盖山,被坚守在这里的第334团杀伤200多人,潘天炎所在的机枪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第112师防御地段的东端点是东南面紧靠利川的鼎盖山,潘天炎所在部队坚守山顶,阵地右侧是连部主阵地,左侧是悬崖和大深涧。潘天炎与副班长、机枪正射手坚守在阵地最前沿。他们坚守6天,打退了敌军4次冲锋,自己的弹药即将用尽。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意外发生了。潘天炎就着雪吃炒面,结果吃坏了肚子,腹痛难忍之下,他找到防御工事的一处隐蔽处拉起肚子来。巧合的是,部队就在他大便的时候接到"紧急撤退,收缩战线"的命令。当时战况激烈,班长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潘天炎,但情况紧急,不能等待,只能先带队撤离。等到潘天炎上完厕所跑到阵地前,他傻眼了,阵地上一个人也没有了,而黑压压的一大片美军已经又冲了上来。 面对这种绝境,这个18岁的小战士没有慌乱。潘天炎来不及多想,拿起手榴弹就向美军甩去。打退美军后,潘天炎心想:"是不是战友们到连部主阵地上去了,现在不宜转移,不如放手一搏!这样还可以牵制敌人进攻。连部主阵地上的同志们一定会用火力支援我的。" 他迅速检查武器,搜集一切能够搜集到的武器弹药,甚至爬出阵地,在敌人的死尸堆里弄回了不少枪支弹药。在战壕里,潘天炎每隔数米就放上几枚手榴弹,以此来迎击敌人的再次进攻。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惊险。突然有6个敌人发起进攻。潘天炎心生一计,高声喊道:"同志们,敌人上来了准备好手榴弹!"美国兵听到他大声咋唬,赶紧趴下,对准工事猛烈射击。潘天炎悄悄跳出工事,绕道迂回至敌人身后,扔出两颗手榴弹,当场炸死6个敌人。 为了迷惑敌人,潘天炎每射击几枪就转移位置,让美军误以为阵地上有大量志愿军。他利用地形优势,时而用机枪扫射,时而投掷手榴弹,把美军打得摸不着头脑。每次美军发起进攻,都被他击退,只能狼狈撤退。接下来,美军炮火延伸,潘天炎躲在了防空洞里,静静看着美军炮火轰炸一个人影都没有的阵地,突然憋不住笑了出来。炮火一停,美军一连的部队再次发起冲锋,潘天炎毫不畏惧,来回移动位置投掷手榴弹。 这样的攻防战持续了整整八个小时。潘天炎凭借一人之力,利用巧妙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,一次次击退美军的进攻。幸运的是,右侧主阵地的部队听到前沿阵地还有人在战斗,就使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时不时地对潘天炎进行一下火力支援,但毕竟效果有限。 就在潘天炎的弹药即将耗尽,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,战友们及时赶到。原来连部听到前沿阵地的枪声,发现潘天炎还在坚守,立即组织火力支援并派兵增援。在战友们的掩护下,美军被彻底击退。 战后,潘天炎才知道,他凭借一己之力打退了美军的9次冲锋,杀死了30多个美军,阵地始终掌握在他的手中。为全连按时反攻、取得胜利打下基础。 这场战斗让潘天炎一战成名。在这次战斗中,潘天炎连续打退敌人冲锋,保证了全连按时反攻取得胜利,不满18岁的潘天炎成了"孤胆英雄",他的英勇事迹受到战友的称赞和上级的嘉奖。先后荣立小功两次、记大功两次,并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"青年英雄"称号。 据潘天炎的战友38军军文工队队员梅门造回忆,潘天炎战斗结束回到连部休息时,他就详细采访了潘天炎,并根据采访素材编写成了一个单弦——《青年英雄潘天炎》。这首歌在志愿军中广为传唱:"有一位青年战士,叫做潘天炎,打退鬼子的九次冲锋,军功章佩戴在胸前。" 1953年,潘天炎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,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《青年英雄潘天炎》连环画册。1957年,带着一身伤病的潘天炎提前退伍回到家乡,在粮食系统工作。1973年2月12日,这位英雄因病去世,年仅41岁。